登录

欢迎下载国金报!

首页  ››  IPO  ››  正文

上富股份“隐身”两年,亏了6000万?

2022-01-20 15:26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邓皓天

虽然报告期内上富股份的业绩持续增长,但盈利质量却不高。

近期,珠海上富电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富股份”)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创业板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3532万股,占发行后总股份的比例不低于25%。

IPO日报发现,虽然报告期内上富股份的业绩持续增长,但盈利质量却不高。

图片

来源:公司官网

“隐身”的黑历史?


据了解,上富股份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传感器及感知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活动,主要产品为超声波雷达传感系统、车载影像监测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系统、车载影音娱乐系统及毫米波雷达探测系统。

2018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下称“报告期”),上富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938.18万元、29472.8万元、34143.78万元、26056.7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62.56万元、2040.51万元、4401.4万元、3280.68万元。

image.png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时间段内,虽然上富股份的业绩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经营上却累“亏”了9000万元现金。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上富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分别为-1945.13万元、741.53万元、-968.08万元、-6843.31万元,合计约为-9000万元。

可以看出,上富股份除了2019年在经营上净流入现金之外,其余时间段内均未在经营上“赚”到现金。

IPO日报还注意到,虽然报告期内上富股份的业绩表现良好,但拉长时间段来看,公司业绩却波动较大。

上富股份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17年5月终止挂牌。

公开资料显示,上富股份2013年-2015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405.5万元、15103.04万元、1106.0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595.56万元、3185.25万元、2526.74万元。

可以看出,上富股份2014年和2015年的营收远低于其报告期内实现的营收,但净利润却高于其报告期内2018年和2019年实现的净利润。

上富股份的财务数据还缺少了2016年和2017年的情况,综合上富股份已披露的财务情况,这两年或许是上富股份的“黑历史”。

上富股份于2015年进行了股改。截至2015年末,上富股份的未分配利润为1193.33万元,且截至2018年末,上富股份的未分配利润为-4793.48万元,两者之间相差了约6000万元。

这也意味着,若不考虑分红的情况下,2016年和2017年,上富股份极有可能合计亏损了6000万元。

也就是说,公开财报“消失”的2016年和2017年,对于上富股份而言,或许是其“不堪回首”的过往。


客户集中高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上富股份之所以能实现上述业绩主要是依赖公司的前五大客户。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上富股份向前五大客户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7402.68万元、23326.67万元、25464.64万元、20771.41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69.78%、79.15%、74.58%、79.7%。

可以看出,上富股份每年至少有近7成的收入是来自前五大客户,这一比例甚至一度接近8成。

在上富股份的前五大客户中,有一家公司不得不提,它就是中国一汽。

报告期内,上富股份向中国一汽及其下属企业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338.54万元、12872.63万元、15417.13万元、14040.16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9.43%、43.68%、45.15%、53.88%。

可以看出,上富股份对中国一汽产生的销售收入越来越多,到了2021年上半年,上富股份超过一半的收入都是来自中国一汽。

对此,上富股份表示,如果公司在未来年度未能中标继续担任中国一汽的供应商,或公司在中国一汽的供应份额被同行业其它竞争对手大比例获取,或中国一汽的经营业绩大幅度波动,或公司新客户拓展工作进展低于预期或者拓展失败,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上富股份的利润还较为依赖“政府支持”。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上富股份获得的税收优惠的金额分别为366.86万元、673.33万元、926.62万元、906.65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378.59万元、79.27万元、566.2万元、540.48万元,两者合计占当期利润总额的76.37%、33.18%、30.26%、41.01%。

也就是说,上富股份每年至少有3成的利润是来自税收优惠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特别是2018年,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7成。

对此,上富股份表示,如果未来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税收优惠资格不被核准,将可能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王莹
分享到:

发表评论

    微信扫一扫

    手机端打开海报

    The Finandal Times Ltd 2018FT and’Finandal Times’ are trademarks of The Finandal Times Ltd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336号 沪ICP备17008573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00015

    《国际金融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观点或信息,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1994-2021 by www.if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